东莞市科技局

东莞市第三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名单公示

来源:东莞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6-10-13     点击量:

按照《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东府2015110号)、《东莞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东人才办通20166号)的相关规定,经公开申报、合规性审查、重复资助审查、三轮专家评审以及报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等程序,现将拟引进的东莞市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有关情况公示如下:

1、云计算安全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团队。团队带头人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名誉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了国家计委重大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20余项。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宏莉教授、张伟哲教授、余翔湛教授、李东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刘川意副教授,分别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团队研发项目为“云计算安全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旨在从增强云平台自身安全性、保障用户数据隐私性、提高云平台高效可信性等角度出发,通过面向商用云计算平台的高效通用虚拟机自省技术、面向数据即服务的数据安全搜索与隐私保护方法、云计算环境中多虚拟机物理资源的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发,构建云安全防护原型系统,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用人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原东莞市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2、酶法生物柴油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刘德华,清华大学化工系应化所所长,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起人兼主任;获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奖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约100篇;承担了国家科技项目3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获中国授权51项;推动生物柴油和1,3-丙二醇均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示范,累计实现产值超过2亿元。团队核心成员包括清华大学杜伟副教授、陈振博士、赵雪冰博士,湖南海纳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刘剑波董事长。团队研发项目为“酶法催化生物柴油研究及产业化”,旨在通过开发高效生物酶催化剂以及环境友好的先进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将非食用油脂原料转化成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实现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产业链研发和年产20万吨酶法生物柴油产业化。用人单位为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

3大功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马修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华中科技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电气工程学博士;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国际专利2件、待授权国际专利2件;曾在美国JDSU公司商用激光部出任主任工程师,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公司内部项目的研发和商业化,实现直接经济效益高达2亿多美元。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黄禹教授、龚时华教授、王春明教授、蒋平副教授,均为激光加工装备设计、控制、工艺、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团队研究项目为高亮度大功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研发与工程应用,将开展高亮度单光纤激光器、高亮度保真激光功率合束器、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整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实现1万瓦以上高端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打破大功率光纤激光器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同时起提升东莞现有制造产业、带动上游高端产业集群等作用。用人单位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4、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团队。带头人宋宝,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在国家数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伺服驱动、现场总线等技术和产品开发;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次,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1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获SCI收录15篇以上;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多项,获软件著作权10多项,主持和参与国家标准制定5项。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叶伯生副教授、陈冰副教授、张冈副教授、周新平副教授。团队研发项目为智能机器人总线式控制及伺服驱动系统成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旨在面向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需求,围绕基于智能感知的总线式机器人控制技术、高速、高精、高响应机器人伺服驱动技术及面向全流程的智能机器人信息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总线式控制及伺服驱动系统成套产品,并形成系列化产品,在家电、数控机床、汽车、3C等多行业实施产业化推广。用人单位为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高性能3D打印金属新材料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刘允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曾担任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3D打印金属材料、粉末冶金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被SCIEI收录80多篇;获美国MPIF杰出论文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重大专项、中俄国际合作项目等近20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项。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李小强教授、屈盛官教授、刘仲武教授、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崔宁常务副主任。团队研发项目为新型雾化法制备3D打印用金属粉末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将以自主研发的层流气体雾化技术为基础,联合高压水雾化或旋转盘离心雾化技术,并针对3D打印用金属粉末的联合雾化制备关键技术进行集成攻关,推动微细均匀球形粉末收得率实现显著提升,从而高效率、低成本制备高质量的3D打印用金属粉末并实现产业化。用人单位为东莞市精研粉体科技有限公司。

6、智能配电网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游大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专注于电力自动化产品的研发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发改为产业化及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2000-2010年期间任武汉华工电气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领导公司完成了包括大亚湾核电站在内的全国两百多个电力自动化工程项目。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李正天博士、崔小武高工、李德华高工、陈涛研究员。团队研发项目为智能配电网核心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开展智能配电网电能质量与通讯、智能配电网自愈合控制策略、分布式电源并网消纳、需求侧管理、基于大数据节能降损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相关产品设备的产业化,并带动本地区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工业节能、智能装备等产业集成发展。用人单位为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新能源汽车甲醇水制氢燃料电池动力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裴普成,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车用动力研究所所长,在燃料电池领域和内燃机领域都有较好的科研积累;两次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承担了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70余篇,其中3篇燃料电池研究论文被意大利 Eni奖提名;获发明专利授权43项。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北京建筑大学刘永峰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杨振中教授、王丽君教授,天津大学高文志教授,分别为车用动力源优化、清洁能源发动机燃烧与优化控制、内燃机NVH及余热回收技术、机电系统等方面的专技术人才。团队研究项目为新能源汽车移动制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充电装置研发与产业化,将基于前期在储能电源甲醇水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基础上,研发甲醇水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充电装置和移动制氢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并实现产业化,从而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促进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用人单位为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8、智慧型光蓄互补发电及其能源互联网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薛家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电工学会电焊机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机器人专委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及科技项目40多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多篇。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教授、洪晓斌教授、石永华教授、晋刚副教授、曾敏副教授,均为机械电子工程和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技术人才。团队研发项目为智慧型光蓄互补发电及其能源互联网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旨在能源互联网技术融合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通过开展内置IPv6的智能型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和互联网运维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整合,实现智慧型光伏能源互联网系统平台搭建以及相关光伏发电逆变器发电系统研制,为用户提供远程一站式专业、安全、及时的技术支持。用人单位为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9、智能集装箱关键技术与全球运营平台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团队带头人赵玉龙,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MEMS技术、传感器技术、微纳制造及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9篇,其中SCI/EI收录113篇;获发明专利授权78项;其成果在航空、航天、能源以及危化品储运领域等200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中集集团智能安全研究中心周受钦主任、香港亚太导航卫星公司张峥董事长、中国电子七研所桂振文高工、深圳中集智能技术中心吕洁印主任,分别为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卫星信息通讯、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团队研发项目为智能集装箱关键技术与全球运营平台研发及产业化,将自主研发应用适用于全球装备运营的物联通信网基础设施,搭建大数据分析的营运平台、攻克多通信链路接入中间件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以智能集装箱为代表的全球移动装备运营的应用示范和商业化运作,为广大企业、行业和政府提供优质的智能集装箱服务。用人单位为东莞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0、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团队。团队带头人石松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理学博士,现任美国碧迪公司临床诊断部高级研究员,兼任美国化学学会、临床化学学会等会员,有丰富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经验。拥有美国发明专利授权5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近年来先后成功领导开发3项产品,部分产品获得美国FDA认证,累计创造收入过亿美元。团队核心成员包括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姜雪松博士、凌世长博士,美国碧迪公司冯立平博士,华南理工大学马文石研究员,分别为生物器材、医疗器械、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团队研究项目为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的研究和产业化,将通过开展新型生物材料相关中试合成加工技术研发、快速止血/防粘连功能性人体临床试验,并针对新型生物材料作防粘连膜固体肿瘤的定点缓释化疗进行动物试验,从而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体内植入医用耗材产品,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用人单位为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11、列车轮对智能检测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冯其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铁路安全检测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副理事长、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等;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等6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9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1项。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北京交通大学高瞻教授、邵双运教授、黄晓鸣副教授、崔建英高工、李家琨博士,分别为光电检测、机器视觉、数字图像处理、无损检测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团队项目为列车轮对智能检测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研发与产业化,旨在围绕我国轨道交通运行安全保障需要,研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轮对几何参数智能检测与管理系统,实现轮对智能测量与管理,具备轮对识别、跟踪、预警等功能,以及提供轮对身份识别、超限预警、全寿命周期信息跟踪与管理等独特功能,进而通过推广应用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用人单位为东莞市诺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对上述创新科研团队,在公示期限内,社会各界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市科学技术局政策调研科或东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应签署或自报本人真实姓名,并留下联系电话和地址。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

 

公示时间:从1013日至1019日止,共7

联系方式: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政策调研科

地址:东莞市莞城区汇峰路1号汇峰中心H7

电话:0769-22831324

传真:0769-22831304

东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办事中心7

电话:0769-22836762

传真:0769-22836761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161013



查看原文   电话咨询:13544847908   QQ咨询:1176391287

上一篇:2015年度东莞市专利奖拟奖项目公示

下一篇:关于对2016年广东省知识产权部分专项经费拟资助单位的公示

友情链接 :东莞政府 东莞市科技局 东莞市工信局 东莞市商务局 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工信委 广东省商务厅 东莞市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局 商标局
备案号 :粤ICP备17125350号
亿鸽在线客服系统